
開了Medium帳戶已經一段時間,累積了一定的文章,也有一些人追蹤。不過,要到最近才發現原來Medium 有Publication 這個功能。研究了一段時間(可能導致一些朋友這幾天一直跳出Medium的通知,哈哈),終於算是設定完成。
用Publication,版面有更多發揮的空間,文章也可以分門別類,要找舊文就比較方便了。未來一段時間內,個人頁面和Publication這邊也會同步更新,也有勞大家Follow 一下新的Publication。
謝謝大家。
按這裡Follow:
開了Medium帳戶已經一段時間,累積了一定的文章,也有一些人追蹤。不過,要到最近才發現原來Medium 有Publication 這個功能。研究了一段時間(可能導致一些朋友這幾天一直跳出Medium的通知,哈哈),終於算是設定完成。
用Publication,版面有更多發揮的空間,文章也可以分門別類,要找舊文就比較方便了。未來一段時間內,個人頁面和Publication這邊也會同步更新,也有勞大家Follow 一下新的Publication。
謝謝大家。
按這裡Follow:
這是「香港故事」展覽文字保育計劃繼早前評論回顧文章之後的第二階段。在「香港故事」展覽關閉前後,社會紛起懷緬,一來擔心下一個版本的展覽,二來這個常設展確實也已經成為不少市民的集體回憶。不同的朋友相繼投入保留和紀錄這個展覽的工作,多以圖像紀錄為主,似乎較少人做展覽文字的部分。這個計劃以一人之力進行也是吃力的,最終完成的字數超過十萬字。不過,當2022年新版本的「香港故事」推出,如果可以再拿舊版的內容作對照,想必也是有意義的。或者,若某人某天突然需要用到這個「香港故事」展覽的文字,然後邊在心中嘀咕「應該沒有人會吃飽沒事做了全文紀錄吧」邊懷著僥倖心情Google,接著驚呼「真的有人吃飽沒事做出來了!」,那也不錯。
保育內容將按八個展區依次刊出,請見下列連結:
「香港故事」評介文章:〈總結這個版本的「香港故事」:2001年8月的當代史〉
0 序言及導遊圖
1 自然生態環境
2 史前時期的香港
3 歷代發展:從漢到清朝
4 香港的民俗
5 鴉片戰爭及香港的割讓
6 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
7 日佔時期
8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9 後記
凡例:
1. 由於展品已有其他友好拍照存檔,是次保育內容以文字為主。
2. 保育內容包括展覽導遊圖及展覽內主要展板的文字論述,不包括展品說明、遊客指示、鳴謝清單等文字。
3. 粗括號【】內為展區內的分區,名稱為筆者自行補上,只為方便讀者理解,並非官方展區名稱。
4. 粗體為展板文章標題,保育內容皆以展板文章而非個別展板為單位。
5. 保育文字盡可能依循原文,包括中文異體字、英文拼寫方式、標點符號等。
6. 為求統一,所有中文標點皆改為全形,包括括號()、中式引號「」及破折號 — — (統一為雙破折號),斜槓/和西式引號""除外;所有英文標點為半形。
7. 為遷就Medium版面限制,展板內的表格和列表皆以其他表達方式呈現。
8. 文章排列盡量按照原展覽參觀路線,如無明顯順序,則按文章內容相關性或時序排列。
之前都寫過,今年是大嶼山茜草灣海戰五百周年。就在這場戰役之後,葡萄牙被明朝打敗,放棄了屯門的根據地,後來轉移到澳門。
將近一百年後,澳門已經成為頗具規模的葡萄牙城鎮,而且跟香港一樣,身處珠江海口,是通往廣州航線的必經之路。到了十七世紀初,往來商船都已經習慣在澳門停泊和經商。有意向東亞發展的歐洲國家,都開始意識到澳門的重要。不過,不是所有這些國家,都打算乖乖在葡萄牙政府管理下經商。
畢竟善者不來,來者不善。
157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合併,雖然葡萄牙萬般不情願,但現實是此刻西班牙的的人也變成了葡萄牙的的人,包括英國和荷蘭。1596年,荷蘭人已經出現在爪哇島,與葡萄牙人展開競爭。在這個時候,荷蘭人已經悄悄訂下攻打澳門的計劃。1601年,荷蘭派軍第一次攻擊澳門,但被澳門守軍擊退;之後在1603、1604、1607年再接再厲,但都不成功,最後荷蘭和西班牙在1609年簽訂了十二年停戰協定,才暫時放過澳門。
有段時間很喜歡迫身邊的人答一條問題:請講出五條中國的河流。有些人倒背如流,有些人可能要想一想,但要也不算難,黃河、長江、珠江、黑龍江、錢塘江,隨便講都講得出來,大部分人也一定知道這些河流在哪裡。接下來如果我再問:請講出五條香港的河流。有多少人仍然能自信地作答呢?為什麼我們對遠在天邊的地方瞭如指掌,對流經自己城市的水道卻沒什麼了解?
流經香港境內的十條主要河流包括:
【深圳河】
發源於深圳梧桐山,一路向西,流出后海灣。(幹流14.1公里)
深圳河雖然是香港和中國之間的邊境,但本身卻不是一道天然屏障,古時北區的居民也經常往返深圳河的北岸。
【梧桐河】
發源於新界東北黃嶺的丹山河在粉嶺與麻笏河與軍地河等匯聚而成,再流經上水進入深圳河。(幹流10.6公里)
梧桐河流經虎地坳的一段地形上似一隻鳳鳥,所以又稱為鳳溪或鳳水。鳳水的下游叫「下水」,也就是今天的虎地坳,再往上游方向走就是「上水」了。
【雙魚河】
發源於林村大刀屻,經八鄉、古洞、河上鄉、上水,流入梧桐河和深圳河。(幹流10.4公里)
至於河流的名稱,就來自河上鄉附近原本有兩個並排的山峰,稱為「雙魚嶺」,古人認為是兩條魚在嬉水,是以「上水河上鄉兩山相並如魚戲水」(《新安縣誌》)。當然,河上鄉的意思也就是「雙魚河上的鄉村」。
【錦田河】
發源於大帽山,經過八鄉、石崗、錦田、南生圍,最後進入后海灣。(幹流13公里)
錦田有水頭村、水尾村,其實也跟錦田河有關。錦田鄧氏在九百年前看中的這大片肥沃土地,也就是錦田河兩岸的沖積平原。
【山貝河】
發源於屯門九徑山,滋養了十八鄉、屏山等地,就直入后海灣。(幹流14.3公里)
在米埔的濕地公園,有一條名為「貝貝」的小灣鱷,正是2003年時在山貝河近南生圍被發現。
【天水圍河】
同樣發源於九徑山,流經藍地、洪水橋、天水圍,再進入后海灣。
雖然如今所見的天水圍河是人工建設的明渠,但其實原本也是一條古老的河流。《新安縣誌》記載一條無名河,「由大帽、紅水山(洪水橋)、匯歸穿鼻嘴(尖鼻咀),折而西」,就跟今天天水圍河或廈村河的流域近似。
【屯門河】
亦是發源於九徑山,經藍地進入屯門谷,流入青山灣。(幹流8.7公里)
由於屯門谷內的新市鎮大部分土地都是填海而來,原本的屯門河要短得多,如今所見的,都是人造河道。
【林村河】
跟錦田河一樣發源於大帽山,沿着林村谷,來到大埔回合大埔河後流出吐露港。(幹流10.8公里)
林村在古代香港也是其中一個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無他,就是林村河的功勞。而林村河流經的梧桐寨瀑布,更是香港山野一大勝景。
【城門河】
現代城門河顧名思義,來自城門水塘,發源自大帽山,經大城石澗、城門、大圍、沙田,最後流出沙田海。(幹流16.5公里)
城門河可說是香港最為人熟悉的河流之一,不過在建設新市鎮之前,城門河其實比現時所見短得多,河口就在今天文化博物館附近。原本的沙田海中間甚至還有個島叫圓洲,也就是今天的圓洲角。
【東涌河】
發源於鳳凰山,沿西河到石門甲,匯聚從大東山來的東河,與黃龍石澗一同在東涌灣出海。(幹流4.3公里)
「涌」本來就是河口的意思。東邊的河口,就是東涌,而西邊也曾經有另一個河口,就叫西涌(今侯王廟附近)。侯王廟內有一塊古碑,題為〈公立大奚山東西涌姜山主佃兩相好永遠照立碑〉,就是西涌地名曾經存在的明證。
1. 開埠前的香港不是小漁村
開埠之前,元朗、屯門、上水、大埔等地是香港比較發達的地區,漁、農、工、商都有一定規模,雖然不是繁華的城市,至少也不會是小漁村。
2. 香港的史前時代不只有中原文化
香港的考古發掘之中的確有不少文物在圖案和形制上與中國部分地區出土的相似,但同時也有不少文物相信來自古百越文明,例如是大嶼山石壁出土的古越銅劍。
3. 原居民籍貫寫的「寶安縣」只存在很短時間
寶安縣在公元331年至757年之間存在四百多年,此後八百年香港都屬東莞縣治下,都了1573年再建立新安縣,直到1914年被廢。到了二十世紀,寶安縣斷斷續續地也出現了幾十年。
4. 最早到訪香港的歐洲人來自葡萄牙
葡萄牙人在最初在1513年就來到香港,在屯門附近落腳,後來更一度建立堡壘定居,不過在1522年就被明朝的水師攻擊和驅逐。失去香港的基地後,葡萄牙人最終轉進澳門。
5. 英國商船早在1683年已經來過香港
168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帆船卡來羅納號(Carolina)在澳門貿易期間被清朝政府驅趕,來到大嶼山停靠。卡來羅納號的航海誌,以及《東印度公司編年史》都有記載此事,是最早英國船隻在香港出現的記錄。
6. 世上有只能在香港找到的神祇
港島薄扶林村內有一座李靈仙姐塔,相傳李靈仙姐是舊時薄扶林村內出沒的神女,可以幫助村民驅鬼和鎮魔,於是村民便建塔拜祭之,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便是李靈仙姐誕。
7. 文天祥詩作〈過零丁洋〉寫的是屯門
詩作本身書寫宋朝對抗蒙古的故事,但其中「惶恐灘頭說惶恐」,又說指的是屯門龍鼓灘,而「伶仃洋裏說伶仃」就是龍鼓灘對開的洋面。這個說法也跟宋朝皇帝曾經落難九龍的故事也吻合。
8. 珍珠曾經是香港名產
大約至公元十世紀開始,養珠和採珠成為大埔一帶的主要產業,當時大埔海稱為眉川池,是政府管理的採珠場。採珠業直到十七世紀才真正式微,到了二十世紀,也有商人嘗試用現代方法養殖和開採,但最終不成功。
9. 至今沒有人知道誰葬在李鄭屋墓
李鄭屋墓在1955年興建李鄭屋邨期間被發現,當時找到相當多的文物,但沒有找到任何遺骸。考古學家斷定該墓年代為中國東漢時期,而墓主應該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看能是政府的官員,也可能是本地社會的領袖。
10. 張保仔非常靚仔,而且是雙性戀
《靖海氛記》記載,張保仔「年少色美」,是個美男子。他曾經與養父鄭一發展成戀人關係,而在養父死後,也隨即與養母石陽結婚,及後育有一子,名為張玉麟。
11. 奴隸制度在香港存在已久
新界西北和東北的大族之間買賣奴隸,是古時十分普遍的事。買來的女奴稱為「妹仔」,男奴則是「細民」或「下夫」。這些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必須完成家務和伺候主人一家,而且婚嫁也會由主人安排。
12. 宋朝軍隊曾經大肆屠殺大嶼山島民
鹽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商品,在很長一段時間,生產和銷售都由政府壟斷。不過,迫於生活壓力,私自曬鹽在十二、三世紀的大嶼山非常普遍。終於在1197年,大嶼山島民抵受不住政府的打壓,揭竿起義,可惜最終仍為政府軍打敗。官兵隨後登陸大嶼山,「盡殺島民」,事件始告一段落。
13. 來自東南亞的商船在數百年前已經停靠香港
香港位於珠江三角洲,正是來往廣州的航線之上,因此不少來自東南亞甚至是印度和阿拉伯的商船,在北上廣州之前都會停靠香港,或作補給,或等季候風。1970年代,西貢沙咀就曾經發掘出一艘明朝時期沉船,船上就有來自東南亞的貨物和錢幣。
14. 香港的鄉村會用大炮互相攻擊
在十九世紀的香港,鄉村之間因為總總原因大動干戈,是常有的事。而槍械和大炮也是很多鄉村使用的武器,有些是買來的,有些則是動用軍隊中的關係得來的。根據現存的口述記錄,荃灣曾經以大炮攻擊城門,上水曾經砲轟過河上鄉,深圳的黃貝嶺在與羅湖和打鼓嶺的戰鬥中也分別使用過大炮。如今在粉嶺正圍,也可以看到三尊村民的大炮。
15. 通過最高級科舉考試成為進士的香港人有兩位
科舉考試,通過最初級童試取得正式入學資格,是為秀才;再考過鄉試,成為舉人;之後到北京考會試,通過後再考最高級的殿試。殿試合格者便是進士,而第一名則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就是探花。香港出產過兩位進士,分別是鄧文蔚(錦田人,1685年考獲)和江士元(大埔人,1753年考獲)。
16. 上水有一塊「求雨碑」
在上水華山有一塊「求雨碑」,是1839年上水廖氏族人所立,碑文有五組,分別是「興雲降雨之神」、「維嶽隆神」、「道光己亥年」、「歲貢廖有容」及頂部「大嶺」兩字。在農業社會,穩定的雨水尤其重要,因此乾旱年月也會向上天祈求雨水。
17. 考武舉的香港人和考科舉的一樣多
按清朝制度,讀書人考過科舉成為文官,不可在原省任職,但通過武舉成為軍官則不在此限。所以,香港不少人都寧願考武舉,他日為官,也可以留在家鄉,照顧族人。
18. 圍村內功名牌匾寫「明經進士」的都不是真正進士
所謂「明經進士」,其實是指「貢生」,即秀才之中成績較優異者,是士大夫階級的最底層,與真正的進士有很大的距離。
19. 太和市比較接近大埔墟站,大埔墟比較接近太和站
原本的大埔墟在林村河的北岸(今舊墟天后廟),十九世紀末建立的大埔新墟,又稱為太和市,就在南岸(今富善街)。後來新墟大盛而舊墟沒落,人們漸漸改口叫新墟為大埔墟。於是在九廣鐵路通車時,就將位於林村河南岸的車站稱為大埔墟站。1980年代,政府在林村河北岸興建公共屋邨,以太和市來命名,而在太和邨旁邊加建的車站,也就順理成章稱為太和站。
20. 最早關於香港的文字記載寫於一千年前
現存最早有關香港的文字記錄,是公元961年出版的《唐會要》,其中記載「開元二十四年正月(公元736年2–3月),廣州寶安縣新置屯門鎮,領兵二千人,以防海口。」
大約一個月前,旺角花墟火車橋下被人發現藏有曾灶財的作品。曾灶財這個名字,相信大部分讀者也不會感到太陌生。曾灶財自稱「九龍皇帝」,經常四處塗鴉,「宣示主權」幾十年,是一代傳奇人物,直到2007年才「駕崩」。社會普遍對曾灶財的觀感不一,有人覺得他就是一個傻人,一個瘋瘋癲癲卻又無傷大雅的老伯;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藝術家,而他的「墨寶」甚至拿到蘇富比拍賣,又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不過,似乎沒什麼人認真看待過曾灶財堅持自己出身帝王家的主張。其實曾灶財自稱九龍皇帝,有什麼根據呢?
墨寶內容
大家都知道曾灶財到處留下墨寶,不過認真看過他寫了些什麼的人可能就不多了。當然曾灶財寫字相當隨意,其實也沒什麼規律可尋。不過一般來說,不少作品都有一部分仿照族譜的形式,分列出曾灶財的祖先和家人,由第一世祖一路數到第三十五代,如果空間足夠的話。
除此之外,就是將大量的歷史人物、地名、機構名以及一大堆自創稱號堆砌在一起。其中一些經常出現的人物,包括孫中山、曾國藩,和「英皇大姐」(即英女皇);地名則有鯉魚門炮台、彩虹邨、秀茂坪、大馬路渠垌(七十年代的觀塘明渠);至於機構方面由富山邨街市到廣東省銀行還有臺灣國父紀念堂都有,聯想力極其豐富,視野也很廣闊呢。
不論個人喜歡與否,恐怕都不能否認,姜濤是當今香港最具人氣的歌手之一。四月三十日是他的生日,「姜糖」們大事慶祝, 應援活動由銅鑼灣的大型廣告,到全日免費搭乘電車,將「姜濤灣」(即銅鑼灣,如果有人不知道的話)擠得水泄不通,空前盛況,叫人難忘。人們將此日戲稱爲「姜濤誕」或「姜公誕」,將之比擬爲道教民間信仰的神誕節慶。諷刺的是,就在「姜濤誕」的一個星期之前,天后誕的很多慶祝活動卻因爲政府防疫政策而無法舉行。若非如此,天后誕的盛況可能也可以與姜濤誕一較高下。不過,如果姜濤誕真的以道教儀式進行,又如何?
姜濤、姜大元帥、姜公
首先要釐清的,是如果姜濤真的是一位道教神祇,會是一個怎樣的神。大家都知道,道教和其衍生出的民間信仰,滿天神佛,各司其職。在香港可以找到的云云神仙之中,也確實由幾位與表演藝術有關,例如可以在北角城隍廟和石籬福德廟找到的田都爺,專門保佑音樂演出順利。田都爺本身是唐朝的樂官,在安史之亂時不肯向強權低頭,拒絕爲安祿山演奏琵琶而被殺,因而成名。
這樣的人物如果要成爲神明,一般也需要經過官府冊封這個階段,而且也必須是深受民衆認同的政權才由這個效果。當然這件事不會在香港發生,但如果我們以田都爺爲原型建構姜濤神,田都爺被冊封爲田都大元帥,那麼姜濤也可以是姜大元帥。又,車大元帥簡稱車公,姜大元帥當然也可以簡稱姜公。
Chill Club 頒獎禮完美落幕,「成件事好正」,但香港流行音樂的成就依然是城中熱話。有人說,香港廣東流行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電影主題曲,像〈壽仔去拍拖〉之類。不過,更早的時候又如何?社會不論時代,總有屬於當時當刻的音樂,那麼古時的香港人唱什麼歌呢?
多語種的香港音樂
眾所周知古代的香港有所謂四大民系,包括廣府、客家、蜑家和鶴佬,原來這四群人,也用各自的語言,詠唱各自的歌類。住在陸地上的廣府和客家人唱的是各自的山歌,前者是圍頭山歌,後者是客家山歌;至於蜑家和鶴佬水上人,則唱嘆歌,而蜑家嘆歌又叫鹹水歌。
這類歌曲,不外乎與一般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是人們表達對生活感受的方式。近年也有不少有心人積極保育這些古老的歌曲,供後人欣賞之餘,學者也會視這些為「口述傳統」(oral tradition)歷史材料,從這些歌詞的內容,了解以前人們的生活和心態。
政府擁有執法力量,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武力的機構。因此如何約束執法機關,維持良好的警民關係,從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議題。古代香港的統治者如何確保執法人員不會欺壓平民百姓,我們並不完全掌握,不過也有一個故事可以講。
放蛇行動極其擾民
坪洲在過去的復活節連假相信是不少旅人逃離煩囂的勝地之一,不過不知道有多少讀者有留意坪洲天后廟外(注意是廟外,不是廟內)的牆腳,有一塊石碑,題為〈奉禁封船碑〉,日期是道光十五年七月十九日,即公曆1835年九月十一日。
如果你今天只想讀三百字,簡單來說,這塊碑是關於當時水師的一項擾民政策,經過坪洲島民聯署抗議,和政府的協調後,最終得出官府、軍隊和人民都同意的方案,並將過程和結果刻成了石碑。事緣當時香港附近的海域仍有海盜為患,雖則張保仔等超級海盜艦隊已經投降,但經濟誘因不除,小股海盜自然屢剿不止。當時的官方對策,是每個月在坪洲徵用兩艘漁船,「扮商誘緝」,假扮成商船「放蛇」,引誘海盜攻擊,然後一舉逮捕之。
抱歉用標題把大家騙了進來,因為知縣本來就不會連任。讀者們大概都知道,香港在古時屬新安縣的管轄範圍,而新安知縣,就是新安縣的縣長,也就是負責行政的長官。知縣當然不是由選舉產生,連小圈子選舉也沒有,不過在理論上任期就只有三年。
新安縣行政長官產生辦法
那麼知縣是如何產生的呢?帝國時代的中國以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我想這大家都知道的。通過了科舉考試(至少是鄉試),就可以向政府申請成為綿長的候選名單中的一員,當帝國政府有空缺,就會派你赴任,這等待過程往往數以年計。因此大部分這些科舉畢業生,投身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輔助家鄉的知縣,基本上就是實習。就像香港首位進士,來自錦田的鄧文蔚,雖然已通過最高級別的考試,但也只能從低做起,成為新安知縣大人(當時是靳文謨)的跟班。
終於等到政府分發官職,通常第一個正式的官職也就是某地的知縣。但原來並不是所有知縣空缺都可以讓你去填補的,為了防範貪污和勾結,清朝規定知縣絕不能是本省人出任。於是鄧文蔚最終就被派到浙江省龍游縣當知縣,而他原本的上司安定枚呢,就是來自帝國另一端的遼東,而且還是滿族鑲紅旗人。這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會派來新安縣的知縣一律不諳粵語或客家話,也對此地一無所知。